近日,由国资委、人民网联合主办的第六届中央企业优秀故事创作展示活动“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央企答卷”获奖名单出炉。经过层层筛选,中国能建报送作品《回家的路》,从2800余件作品中脱颖而出,获得一等奖。另外,中国能建还获得三等奖1项,优秀奖4项。《回家的路》以第一人称讲述了“一带一路”建设者在巴基斯坦SK水电站履约过程中,主动履行中国企业社会责任,与当地居民携手共建绿色电站的奋斗故事。
回家的路
离家久了,我有一个深切的体会:回家的路,永远是最温暖的旅途。
因工作原因,我远渡重洋,来到距国土四千公里外的巴基斯坦昆哈河畔,参与SK水电站这项伟大工程的投资建设,共同为中巴经济走廊镶嵌一颗靓丽的水电明珠。在异国他乡有许多难忘的故事,在这里,我想和大家讲述三条回家的路。
第一条回家的路——连接家乡和梦想
山里的孩子,一直想看看山的那边是什么,这是一个叫Ali的9岁男孩的梦想。为走出大山,他每天都要在凌晨5点起床,沿着崎岖的山路向镇上的学校出发。这5公里的山路,他单程就要走3个小时,如果遇到恶劣天气,将给他带来更大的挑战。
凌晨走出家门,夜里学毕而归,是这个小男孩童年岁月最平常的往复,也是山区孩子最真实的缩影。
为了让孩子们走上安全、便捷的道路,项目公司启动了N15改线公路工程。工程师们逢山开路、遇水架桥,在不到短短一年的时间,一条20公里的平直大道像魔法一样出现在当地人的眼前。7座坚固的桥梁,横跨昆哈河畔,昔日的羊肠小道变成了直达天际的快速通道。
路通了、路平了,当地人的笑容出现了,他们唱着歌,把心里的快乐播撒在这片山区中。像Ali这样的孩子,现在只需要不到1个小时,就可以到达学校,放学了还能赶上顿热气腾腾的晚餐,回家的感觉更美好了。N15公路带来的,不仅是回家的畅快和温暖,更是走出去的希望和幸福。
N15公路修通后,打开了这里通往外界的大门,短短数月,一个个商店、设施像雨后春笋般涌现,游客络绎不绝,这里成为了一个特色的旅游胜地。
“感谢中国朋友修的路,我们去镇上卖农产品方便多了,新修的路走着就是快。”Ali的爷爷,还有很多当地人都表达了他们的感激和喜悦心情。
第二条回家的路——连接发展与自然
谁没有回家的路呢?我们人类离家久了要回家看看,鱼儿也一样。这是中国人一直以来坚持的天人合一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理想。
SK水电站建在昆哈河上,这条河盛产鳟鱼。而鳟鱼是当地主要的经济来源。一条水坝,像一条天堑,阻断了鳟鱼洄游的水路,让他们不能再像往常一样“常回家看看”。
为此,我们专门邀请水生动物专家,充分借鉴三峡大坝保护鱼类的有效做法和先进经验,在项目可研阶段就同步策划鳟鱼孵化所。我们按照世界银行环境标准和巴基斯坦国家环境质量标准,多次考察现场、举办公众听证会、充分听取当地居民和监管部门的意见建议。历经多年的探索、论证、选址和修建,终于建成了一座高标准的鳟鱼孵化所,为鳟鱼开辟了一个全新的港湾。从此,这里的鱼儿可以在河道和孵化所间自由切换生活环境,他们回归自然家园的水路更加畅通了。
鳟鱼孵化所为保障巴基斯坦渔业稳定提供了坚强的后盾,为此,渔业部副部长亲自给我们颁发了“巴基斯坦社会责任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突出贡献”荣誉奖牌。中国能建在绿色、低碳发展的道路上越走越宽、越走越稳。
第三条回家的路:连接初心与使命
近三年,疫情的持续影响,伴随着国际局势的动荡和变幻,给“走出去”的同事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和挑战。我们也曾多次想过——回家,家是最安全的港湾、是最温情的所在。
可我们心里还有另外一个信念:我们走出去为的是什么?心中有使命、眼里有光芒、脚下有力量。把项目干好,才能带着荣誉和自豪踏上回家的路。
SK项目在推进过程中,遇到过很多难题,经营管理的重任、始料未及的突发状况、技术攻关的卡脖子事件……特别是项目地处喜马拉雅地质断层带,地质不稳造成塌方的现象时有发生,这是许多其他企业望而却步的原因,但SK项目团队却从未退缩,一个个难题逐个攻破。我们深切感受到那条连接初心和使命的回家之路,在项目的高效建设中日益清晰。
在疫情期间,我们还为巴基斯坦当地提供了近5000人的就业岗位,向困难家庭发放粮食、防疫用品,帮助他们共渡难关。我们为当地儿童举行助学活动,向多所学校上百名学生赠送学习用品和御寒衣物。我们联合政府部门在水电站附近种下1500棵树苗,共建绿色电站、环保电站。
近年来,中国推进高质量共建“一带一路”,构建“人类命运共同体”,我们很幸运地处在这历史的重要关口,把一个个中国方案付诸现实,为全球贡献出更多高水平的中国坝、中国电、中国路。
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,回家的路永远在我们的脚下,在我们开拓者的手中!